用户对各个社媒平台在其生活中所扮演的位置都有着差异化的定位,会基于自己的需要,选择特定平台来进行信息获取、日常社交或休闲娱乐等。
中国人民大学讲师董晨宇此前分享过《New Media and Migration》的作者之一,Daniel Miller提出的一个概念,叫做复媒体环境(polymedia Environment):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形式极度丰富的时代,可供我们选择的媒介非常之多。而我们对于媒体的选择,并不是孤立进行的,而是整体性的、全盘考虑的。
一个95后新入职场的女性用户,在生活中可能会选择微信与亲人朋友进行沟通,通过朋友圈分享记录日常,在抖音刷搞笑、萌宠类视频放松心情,在微博浏览资讯、明星动态,然后到B站点赞关注的垂类UP主的内容产出,到小红书搜索美妆穿搭类笔记为自己提供购物参考……
用户对不同平台的媒介需求不同,平台的内容生态、规则玩法也有相应不同。
那么作为品牌主来讲,如果想充分发挥平台的媒介作用,借助平台吸纳用户流量,与消费者建立连接,就需要迎合平台用户的需求和定位。
其中品牌官号作为品牌在平台的重要发声阵地,某种意义来说,是品牌在该平台的身份代表,用户也会将它作为品牌的形象替身。
本文观察了在抖音、小红书、B站三平台入驻的近1300个品牌,来看下当前的品牌官号们,除日常推广营销内容外,是如何因势而变,在不同的平台中打造与平台色彩相契合的“人设”?
抖音:
亲情?友情?爱情?处在“特定关系”中的TA
抖音平台的品牌官号,通常会选择聚焦社会/家庭中的某一类特定关系,通过扮演处在关系中的人物,演绎他们的日常场景和生活片段,来构建账号人设。
探究其原因,短视频需要快速踩中用户潜意识中既有的情感或认知点,处在“特定关系”中的TA的这一设定,对于用户来讲是更具普遍和代表意义,更易让用户引发共鸣。
品牌官号们结合自身品牌定位及产品特性,通过或真人或卡通的形象,演绎出普通用户在工作、生活中,与同事、与朋友、与家人、与爱人之间的点滴,既区分开除音乐舞蹈类视频带来的即时性的消遣满足,又能够借情感共鸣带动用户对品牌的好感。
以下内容示例中,无论是“江小白”切中亲情主题讲述“父爱”,“三只松鼠”对于恋爱中”直男表现“的调侃,“香飘飘奶茶”还原的女生宿舍中”闺蜜“的日常,以及“上汽大众”的“职场”、“美团外卖”的“外卖”、“小奥汀”的“假期综合症”,均是尝试通过演绎特定关系中的TA的故事,让用户产生相同的情绪联动。
此外,观察抖音品牌官号的视频话题,我们也看到了抖音品牌号的一个显著趋势,即“品牌自播”。在疫情等多重原因影响下,电商直播走上快车道,尤其在抖音平台,品牌主们抓住这一契机,除重大节庆节点的营销推广和日常的内容运营外,抖音品牌官号重心移位到店铺自播,账号中的直播预告、片段混剪类内容也在迅速增多。
小红书:
福利?攻略?追求精致、美好生活的“小贴士”
作为生活分享、内容种草的平台,小红书上的用户有着追求品质生活,热爱美食旅游,热衷购物消费等标签。
相较于抖音通过剧情视频积累用户,小红书品牌官号的笔记内容多以产品推广、福利发布为主。
一方面官号注重对于生活方式及情景的描绘。
笔记通常会结合特定生活场景,如夏日、宅家、开学等,配以充满氛围感的图片文案,围绕如旅游、健身、深夜食堂等主题展开内容,向用户传达一种美好的生活感受。
另一方面,官号笔记会突出强调其功能作用。
通过福利、教程、攻略等字眼吸引用户眼球,发布活动优惠、礼包福利或产品推荐,吸引用户与品牌互动。用户在品牌官号处获得更切实可得的优惠福利后,有助于推动实现进一步的产品种草,完成购买转化。
B站:
二次元?整活?拥有共同语言的同圈层“朋友”
宅舞、鬼畜等元素已经成了B站品牌号的标配。从名字到内容,品牌主们在B站开启了竞相比拼“二次元”的品牌官号内卷。
以下为部分品牌的B站官号名称:
B站用户更多是一批自发汇集,愿意玩梗互动的群体,品牌主为贴合B站用户的内容偏好,无论是内容选题、视频剪辑,乃至标题描述,均在努力向着平台内容生态贴合,包罗了宅舞、挑战、vlog、鬼畜、混剪等各类平台热门内容,标题描述则更多使用平台流行词汇与叙述语态。如下方示例,“自嗨锅”发布的挑战不一样美食的“官方整烂活”,钉钉放出的“总裁的暑假emo”鬼畜剪辑。
品牌官号还以“合作视频”的方式,借助UP主的粉丝群体及人气流量,活跃用户互动。2021年1月1日至今,云思监测的B站品牌官号中,近20%发布了合作视频,其中平均单账号发布量在2个以上。
值得注意的是,B站用户对内容质量要求较高,而品牌们对B站内容生态的特殊性的认定,也加大了其内容创作的难度。
云思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1月至今,品牌官号在B站平均发布作品数约26篇,远少于抖音的近145篇,以及小红书的近100篇。如何持续产出吸引B站用户的内容,持续与用户维护良好的互动关系,是目前B站品牌官号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。
作为服务方,云思一直在持续加强用户洞察、社交数据分析、社交平台及其内容理解上的研究探索,未来会继续在方法论、工具、服务上提升能力,希望能够与企业主一起,共同为品牌创造更多价值。